第一屆大壩安全創(chuàng)新技術交流會在湖北武漢召開
2020/11/16 10:06:13 來源:中國企業(yè)新聞網
導言:共商大壩安全技術創(chuàng)新,共謀技術成果轉化。日前,由國家大壩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和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聯(lián)合主辦的第一屆大壩安全創(chuàng)新技術交流會在湖北武漢召開。
來自水利部網站消息,共商大壩安全技術創(chuàng)新,共謀技術成果轉化。日前,由國家大壩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和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聯(lián)合主辦的第一屆大壩安全創(chuàng)新技術交流會在湖北武漢召開。
水利部運行管理司副司長徐元明,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仲志余,國家大壩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鈕新強,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副主任許平,水利部大壩安全管理中心主任孫金華出席會議并致辭。中國工程院院士繆昌文、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陳生水、中國大壩工程學會秘書長賈金生、世界銀行首席水資源專家MarcusWishart、河海大學水利水電學院原院長顧沖時教授分別作主旨報告。
仲志余在致辭中指出,長江流域已建成大型水庫300余座,總調節(jié)庫容1800余億立方米,防洪庫容約800億立方米,在水旱災害防御和水資源配置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水庫作為國家重大基礎設施的地位凸顯,對大壩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當前,大壩安全建設運行保障仍面臨諸多挑戰(zhàn),現有大壩大多是1980年以前修建,存在先天不足、工程老化、應對突發(fā)事件保障能力薄弱;受極端氣候、地質事件的影響,大壩出險甚至潰決仍有發(fā)生,工程安全風險依然嚴峻;未來一個時期我國西南地區(qū)還要建設一批高壩工程,高地震烈度、高寒、高海拔、高陡邊坡、高地應力和深厚覆蓋層對材料性能、筑壩技術、抗震安全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態(tài)文明建設也對大壩建設運行提出了新要求。希望通過此次交流會,共同破解大壩安全相關領域的關鍵技術難題,共商大壩安全技術創(chuàng)新,共謀技術成果轉化。
2009年由科技部批準成立的國家大壩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我國大壩安全領域國家級工程技術創(chuàng)新平臺,以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勘測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和長江科學院為依托,為大壩全生命期的安全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撐與服務。研究中心組建以來,先后承擔各級科研項目近300項,設立基金項目200余項,形成技術成果60余項,獲得成果獎勵500余項,取得各類知識產權200余項,參與編制行業(yè)技術標準50余項。其中,20余項技術成果成功實現了工程化應用與產業(yè)化推廣。
本屆交流會以“創(chuàng)新驅動大壩安全”為主題,圍繞大壩安全,聚焦共性需求,同解技術難題。交流會以主旨報告、技術交流、技術對接、合作共建洽談、專委會學術年會以及線上線下成果展示等多種形式開展,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公司、中國水電基礎局有限公司、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等16家單位進行了主題交流。國家大壩中心有關負責人現場為21家合作共建單位授牌。交流會發(fā)布了《大壩安全創(chuàng)新技術產品名錄(2020年)》,收錄了30余家單位的50余項創(chuàng)新技術成果,并評選出5項優(yōu)秀創(chuàng)新技術。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設計院、長江科學院、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湖北有限公司、長江水利委員會陸管局、中國水電基礎局有限公司、建華建材集團等單位共同承辦了此次交流會。水利部,有關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流域管理機構、高校及科研院所、建設與運行管理單位、工程勘察設計與施工單位、設備供應與服務商等單位300余人參會。
標簽 :
相關網文
一周新聞資訊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