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按下控制按鈕啟動中國第一個電動升旗裝置,升起新中國第一面國旗。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新中國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上空迎風飄揚
原本計劃30米高的國旗桿由于種種原因卻只能做到22.5米。
然而,正是這開國大典國旗桿上的“遺憾”,幾十年來見證著中國鋼鐵工業(yè)的進步。
從天安門廣場到祖國的四面八方,中國鋼鐵日漸豐富多元的形態(tài)性能、應用場景,在各行各業(yè)熠熠生輝。
你可曾想到?以前“傻大黑粗”的鋼鐵產品如今卻薄如“蟬翼”、細如“蠶絲”,貴如“黃金”、美如“藝術”。
今天帶來《國家工業(yè)密碼》有聲故事第二十四集《天安門廣場國旗桿“長高”背后的鋼鐵力量》。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
這不僅是一首歌的旋律,也是一部令人熱淚盈眶的電影。
2019年,《我和我的祖國》成了“年度神曲”和同名電影一道喚起了人們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些經典時刻的記憶。
影片由7個故事構成,在開篇《前夜》中,黃渤飾演的國旗桿設計安裝者林治遠的故事你還記得嗎?
計劃30米高的旗桿卻只能做到22.5米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了。
為了能讓國旗在開國大典上順利升起,新中國誕生前夜天安門廣場國旗桿設計安裝者林治遠和他的團隊爭分奪秒反復調試著中國第一個電動升旗裝置……
當時,林治遠接到布置旗桿的任務時一下犯了難,他回憶說:“這個旗桿必須高達30米,才能和天安門城樓形成完美的比例,30米相當于11層樓那么高!
到哪里找30米高的旗桿?鋼鐵廠根本生產不出來呀!
怎么辦?
林治遠和他的團隊,幾乎跑遍了整個北京城也無果。
最后,林治遠不得已跑到北京自來水廠的車間找到直徑大小不一的鋼管套起來進行焊接,即使這樣也只能做到22.5米,如果再長就不能保持旗桿的穩(wěn)定性了。
這第一根國旗桿,一立就是42年。
直到1991年4月15日,天安門廣場國旗桿才被更換成首鋼集團用四節(jié)無縫碳素鋼管焊接而成的總長32.6米的新旗桿,“長”高了將近10米。
1991年4月16日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播出了天安門廣場新舊旗桿更換的新聞
開國大典上國旗桿的“遺憾”,見證著中國的日新月異、高速發(fā)展,也在無聲訴說著曾經的奮斗和今日的輝煌。
中國鋼鐵在各行各業(yè)熠熠生輝
從材質到焊接,從噴砂到維護,天安門廣場國旗桿“拔節(jié)”的背后承載著中國鋼鐵人對技術創(chuàng)新的極致追求和讓國旗永遠“高高飄揚”的樸素信仰。
當初的一根旗桿難住了一個國家。
當下,從“神舟”飛天到“北斗”指南,從“白鶴”亮翅到“藍鯨1號”海底尋寶……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中國鋼鐵日漸豐富多元的形態(tài)性能、應用場景在各行各業(yè)熠熠生輝。
首鋼集團“蟬翼鋼”精心打造的錄取通知書
鋼鐵,可以“輕薄如蟬翼”。
“蟬翼鋼”是超薄規(guī)格5G用鋼,主要為5G基站信號接收器、信號發(fā)射濾波器、集成電路板等用鋼,因厚度薄如蟬翼而得名。
“蟬翼鋼”由首鋼集團研發(fā)并實現工業(yè)化生產,其最大的挑戰(zhàn)在于既要薄又要寬。
一般來說,鋼鐵板材的寬度與厚度的比值達到4000生產難度就已經很高了,而首鋼生產的“蟬翼鋼”寬厚比超過了11400,該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中國寶武“手撕鋼”生產線
鋼鐵,可以“化作繞指柔”。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鋼鐵笨重的既往形象也不斷發(fā)生著變化。一卷鋼材卻有極好的延展性,展開后用手輕拉便能撕開,甚至可以做成剪紙作品,被形象地稱為“手撕鋼”。
軋制“手撕鋼”的過程形象地說,就像搟面皮。在中國寶武的車間里,20根軋輥同時在搟,既要薄、又要均勻,還要沒有劃痕。這種厚度只有頭發(fā)絲六分之一的不銹鋼不僅能夠抵抗反復折疊,還具備強大的耐腐蝕、抗氧化功能,如今更是成為高新技術領域的“寵兒”。
也正因如此,“手撕鋼”的價值堪比黃金。
首鋼集團“蠶絲鋼”制作的文創(chuàng)產品
鋼鐵,也可以“纖細如蠶絲”。
“蠶絲鋼”的生產工藝十分復雜,將長度近2米、直徑15公分的圓柱形鋼錠與十余種元素在1600℃高溫下反應融合,再經過首鋼集團硬核工藝的軋制、拉伸,才能生產出如同“絨絲”一樣精細的“蠶絲鋼”。
別看“鋼鐵藝術”如此精美,實際上“蠶絲鋼”大有用處,主要用于天然氣工業(yè)窯爐和汽車尾氣凈化領域。
中國鋼鐵科技的進步,從天安門廣場到祖國的四面八方。
您可曾想到?曾經“傻大黑粗”的鋼鐵產品,如今可以薄如“蟬翼”、細如“蠶絲”,貴如“黃金”、美如“藝術”。
我的祖國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每一朵浪花都在見證大海的澎湃大海永不干涸。每一朵都有最美的時刻,在見證歷史的開國大典背后,是千千萬萬個如林治遠一般為“立國大事 必鞠躬盡瘁”的小人物。
網絡上有個話題#我們?yōu)槭裁匆獝蹏?,有一條熱搜或許就是最好的回答:強大的中國就是每個中國人的堅強靠山!
75載歲月崢嶸,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中國在幾乎“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今天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yè)體系。千千萬萬國有企業(yè)建設者用智慧和血汗筑就了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富國之源。如今,國有企業(yè)作為新型工業(yè)化的主力軍,在航空航天、信息技術、能源電力、裝備制造等領域打造出一大批領跑全球的重大成果,推動我國工業(yè)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歷史性變革。
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聯(lián)合新華網、云聽APP、喜馬拉雅APP、機械工業(yè)出版社推出《國家工業(yè)密碼》——有聲故事網絡互動傳播活動,以國有企業(yè)工業(yè)文化遺產為起點,回顧國資央企打造工業(yè)體系的生動故事,解析寶貴經驗的奮斗密碼,展望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