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移動與其損傷反應和自我修復能力有關
導言:DNA損傷是復制過程中發(fā)生的DNA核苷酸序列永久性改變,從而導致遺傳特征改變。這種現(xiàn)象會在人體內自然發(fā)生,但大部分損傷可由細胞自身修復,一旦修復失敗,就可能會導致疾病,甚至癌癥。
DNA損傷是復制過程中發(fā)生的DNA核苷酸序列永久性改變,從而導致遺傳特征改變。這種現(xiàn)象會在人體內自然發(fā)生,但大部分損傷可由細胞自身修復,一旦修復失敗,就可能會導致疾病,甚至癌癥。
近日,發(fā)表在《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印第安納大學的一個多學科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染色質的移動有助于促進人類細胞核DNA損傷的有效修復,這一發(fā)現(xiàn)有望改善癌癥的診斷和治療。
細胞核中的DNA總是在移動而非靜止的,其高級復合物(染色質)的運動在影響DNA修復方面發(fā)揮著直接作用。過去的研究表明,在酵母中,DNA損傷促進染色質移動;反過來,染色質的高流動性也有助于DNA修復。然而,在人類細胞中,這種關系更為復雜。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DNA損傷部位染色質的移動速度比遠離DNA損傷的染色質要快得多;而且細胞核中的染色質并不是隨機移動的,而是一種連貫性的運動,DNA以一個群體的狀態(tài)在短距離內移動。
他們還觀察到,DNA損傷可能通過降低連貫性的方式影響DNA的群體運動。這意味著,當DNA受損時,染色質移動受到嚴格限制。這對于防止受損DNA接觸有害因子,以及提高DNA修復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非常重要。
總之,該研究揭示了染色質移動在DNA損傷反應和DNA修復中的基本作用,有助于理解人類細胞中DNA修復和癌癥發(fā)生的機制。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fā)現(xiàn)也許可以作為不同藥物進行癌癥治療時的反應指標。通過測試不同藥物,以確定是否可以修改染色質運動來增強DNA修復。
未來,該團隊希望研究單個DNA分子及其運動方式,以及個體和群體動力學如何因DNA損傷而產生不同和變化。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73/pnas.2205166119
注:此研究結果摘自《PNAS》,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和立場,僅供參考。
標簽 :
相關網文
一周新聞資訊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