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è)發(fā)布
首頁 > 企業(yè)發(fā)布 > 詳細內容
跨越時代的史學巨擘 第六屆唐獎漢學獎得主:許倬云教授
2024/6/20 15:29:32 來源:中國企業(yè)新聞網(wǎng)
導言:2024年第六屆唐獎漢學獎授予,美國匹茲堡大學榮休校聘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許倬云院士,以表彰他在漢學領域的卓越貢獻。
2024年第六屆唐獎漢學獎授予,美國匹茲堡大學榮休校聘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許倬云院士,以表彰他在漢學領域的卓越貢獻。
2024唐獎漢學獎得主許倬雲(yún)教授
許教授的學術生涯以其對中國古代歷史的深刻洞察聞名。他的研究不僅深入探討中國長期歷史的本質問題,更在通史解釋上強調文化的包容性與交流,尋求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定位。許教授的著作展現(xiàn)了他對國家、民族及全人類的深切關懷,被譽為一位兼具博雅理念與淑世精神的史家。
許教授自青壯年時期開始將社會科學方法融入史學研究,為專注于學院對話的傳統(tǒng)漢學拓展了新方向。他的學術工作從歷史事實中尋求歷史知識,并將視角從過去延伸至今日與未來,展現(xiàn)一種跨越時代的學問。他證明了漢學可以走出學術象牙塔,與人文社會科學各領域對話,從而對漢學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
許教授對周秦漢時期的專題研究提出獨到見解,達到「史識」的高度,形成了一種融會貫通的大歷史解釋。他的治學功夫體現(xiàn)于《西周史》對親緣社會之華夏意識的詮釋,《求古編》對文官制度的探討,以及《漢代農業(yè)》對精耕細作與市場經濟的分析──這些命題即是他所謂的中國文化「三原色」。
《西周史》是最早的「西周」斷代史之作,也是「西周史」新課題的開端。書中劃時代地提出「華夏國家的形成」,同時以「文化圈擴大」詮釋中國的不斷擴張。該書隨著新出的考古材料不斷增訂,展現(xiàn)了許教授與時俱進的學風。
《求古編》為其早、中年的論文集成,討論周秦漢時期政治/社會、中央/地方等二元結構命題,由此推及整個傳統(tǒng)時期的中國歷史。《漢代農業(yè)》則深入分析農耕作業(yè)細節(jié),探究兩漢時期何以由工商貿易轉向農業(yè)經濟,解答中國為何「以農立國」的關鍵轉折,直探中國歷史的核心課題。
許教授在歷史理論層次亦有所突破,「網(wǎng)絡理論」是他對中國歷史脈動的獨特見解。他認為經濟體系、社會接觸、政治統(tǒng)治和思想傳播都離不開道路體系,這些要素如同樹木的主干與分枝,相互聯(lián)系,構成了中國歷史的復合體。這一理論不僅避免了瑣碎問題的考證,也提供了一個實踐性的大歷史解釋架構。
許教授晚年出版一系列通史著作,以宏觀視角將中國納入世界文明序列!度f古江河》指出中國文化在擴張的過程中,也不斷受域外文化影響。《史海巡航:歷史問學周記》則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中國歷史,強調中西歷史比較!度A夏論述》更進一步闡述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包容性與獨特性,并表達對當今中國走向的關懷。
學術研究之外,許教授1960年代在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導歷史教育課程轉型,培養(yǎng)了一代后輩學者,并打開中國社會史研究風氣,對臺灣史學界帶來深遠的影響。其史學觀點也自1990年代起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成熟而廣泛傳播,產生了重大作用。
許教授更跨出學術圈,將歷史研究成果轉化為人文素養(yǎng)的資源,出版多部通識著作,從歷史的角度探討時代轉移、管理、組織等議題。他的努力證明了歷史知識的實用性,展現(xiàn)他既具有西方學院派學者的特質,也有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的風范。
許倬云教授的學術成就和貢獻,獲得第六屆唐獎漢學獎的肯定。他的工作不僅豐富了漢學領域,也為后世累積寶貴的學術資產。許教授的學問與人格,也將繼續(xù)啟發(fā)未來的學界和社會大眾。
免責聲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來自媒體轉載或由企業(yè)自行提供,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wǎng)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網(wǎng)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果以上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權發(fā)布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lián)系中國企業(yè)新聞網(wǎng):020-34333079 郵箱:cenn_gd@126.com 我們將在24小時內審核并處理。
標簽 :
相關網(wǎng)文
一周新聞資訊點擊排行